贵州两大名校“互撕”,公开指责对方高考喜报造假,教育局已介入!
依稀记得在明朝正德年间,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,本是状元的热门人选。
前途一片光明,未来触手可及。
谁料一场科举舞弊案,让他从云端跌入泥潭,功名尽毁,终身不得为官。
对读书人而言,名誉上的污点,是比死亡更难受的惩罚。
几百年后的今天,一场同样关乎“功名”与“名誉”的闹剧,在贵州毕节激烈上演。
两所当地声名显赫的民办学校,竟在光天化日之下,互相掀了老底。
公开发声明,盖红章,指责对方的高考喜报,是彻头彻尾的谎言。
一场惊心动魄的商业大战,就此拉开序幕。
展开剩余89%一切,都源于一个家长群里的聊天记录。
东辰实验学校的一位管理干部陈某某,在群里聊得正嗨。
他用一个极具侮辱性的谐音“凉菜”,来指代当地的另一所名校——毕节梁才学校。
更致命的是,他紧跟着抛出了一句:“他们作不了弊了撒”。
短短一句话,信息量巨大。
它不仅是在骂人,更是在公开暗示:梁才学校以往那些亮眼的成绩,都是靠作弊得来的。
这简直是把刀子递到了梁才学校的手上,直插心脏。
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
7月14日,梁才学校的官方反击来了。
一份盖着鲜红公章的《严正声明》横空出世,字字泣血。
声明里,他们先是痛斥对方的言论是诽谤,是泼脏水,严重侵害了学校的声誉。
紧接着,话锋一转,直接举起了反击的屠刀。
你不是说我作弊吗?我倒要看看你有多干净。
声明直指东辰学校的成绩才是“弄虚作假”。
2025年中考,宣传的“600分以上39人”,是假的。
2025年高考,宣传的“600分以上230人”,也是假的。
这一下,等于直接把东辰学校的“高考喜报”给撕了。
东辰学校的回应,快得像一道闪电。
就在同一天,他们也发布了一份声明,标题针锋相对:《关于毕节梁才学校“严正声明”的声明》。
先是轻描淡写地回应,说梁才学校是“自己对号入座”。
潜台词是,我可没点你的名,是你自己心虚了。
然后,他们也亮出了自己的“证据”,指控梁才学校才是玩弄数字的高手。
你们2024年高考600分以上的人数,查分第一天宣传有378人。
第二天,就变成了398人。
第三天,又奇迹般地涨到了418人。
短短三天,凭空多出了40个高分学霸。
这是在变魔术吗?还是说高分生是地里长出来的韭菜,割了一茬又一茬?
还有你们2025年的中考,600分以上的学生,一开始宣传是74人。
没过几天,又改口说是88人。
这多出来的14个孩子,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?
两份盖着红章的声明,像两份战书,摆在了全网面前。
你指责我数据造假,我控诉你数据注水。
一时间,家长们都懵了。
这两所学校,都是当地响当当的K12民办学校,都有着雄厚的四川资本背景。
一个是办学十余年,学生近万人的老牌劲旅。
一个是2015年才招生,学生五千余人的后起之秀。
他们是彼此最直接的竞争对手。
这场互撕,与其说是为了名誉,不如说是为了生源的“白刃战”。
然而,就在吃瓜群众搬好小板凳,准备看一场年度大戏时,事情却戛然而止。
7月20日,记者发现,两所学校都悄悄删除了各自的声明。
梁才学校的工作人员对媒体说,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介入下,两校已经“握手言和”。
一场轰轰烈烈的互撕,最后竟以“私下和解”收场。
声明删了,可家长心里的疑云,删得掉吗?
那些被指控为“假”的数据,到底哪个是真,哪个是假?
这出闹剧,不过是掀开了民办教育“唯升学论”这块遮羞布的一角。
你有没有发现,每年高考一出分,朋友圈就成了喜报的海洋。
“我校再创辉煌!”
“热烈祝贺我校XXX同学被清华录取!”
“一本上线率突破90%!”
各种鲜红的图片,各种加粗的字体,各种惊叹号,仿佛在宣告着一场又一场伟大的胜利。
可胜利的背后是什么?
他们从不告诉你,这惊人的数据里,包含了多少掐尖得来的优质生源。
他们也从不告诉你,为了这几个高分,牺牲了多少被边缘化的中等生。
更不会告诉你,这些不断变动的数字背后,藏着多少统计学的“艺术”和文字游戏。
这场荒唐的纷争,根源清晰可见。
那位在家长群里失言的干部,或许忘了古人的一句告诫。
《礼记·儒行》中说:「君子不失足于人,不失色于人,不失口于人。」
它的意思是,一个有德行的人,在众人面前,脚步要站得稳,脸色要沉得住,言语要守得住。
一句话的失控,一句图一时之快的嘲讽,最终引爆了一场行业地震,让自己和背后的学校都陷入了万劫不复的被动。
这是“失口”的代价。
而这场互揭老底的核心,关于数据真伪的激烈争吵,则更像是一面古代的照妖镜。
镜子上,清清楚楚地映照出四个大字。
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里有言:「巧诈不如拙诚。」
再巧妙的欺骗与伪装,也比不上笨拙的真诚。
两所学校,都想用最“巧”的方式,去包装自己的成绩。
用不断攀升的数字,去构建一个“名校”的神话,去吸引更多家长的钱包。
结果呢?
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,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互相攻击对方的“巧”,最终暴露了彼此共同的“不诚”。
当梁才学校质疑东辰学校的230个高分生是假的。
当东辰学校反问梁才学校那多出来的40个高分生从何而来。
他们实际上都在用行动证明,这种“巧诈”在行业内是多么普遍。
他们互为对方的镜子,照出了彼此最不堪的一面。
家长们把真金白银和孩子的未来,都投入了这场精心编织的“美梦”里。
到头来却发现,连那份引以为傲的“喜报”,都可能是个谎言。
这是何等的讽刺,又是何等的悲哀。
归根结底,是两个字:生意。
当教育被彻底商业化,学校就成了公司,校长就成了CEO,学生就成了产品,升学率就成了KPI。
为了KPI,为了市场份额,为了利润,一切都可以被牺牲。
包括“诚”。
风波平息,声明撤下,教育局介入调停,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。
可对于那些把孩子未来和家庭希望都押注在学校身上的家长而言,他们该信谁?
那份被反复修改、被对手质疑的“喜报”,还值得相信吗?
教育一旦沦为数字的竞赛,最先输掉的,永远是教育本身。
发布于:辽宁省瑞和网配资-杠杆买股票-炒股配资平台-五倍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