乃木希典这个“军神”的头衔,说白了,就是用六万条日本兵的命堆出来的。 这话可能有点糙,但理不糙。
要理解乃木希典,得先看看他是怎么被“捏”出来的。他爹乃木希次,那是个狠角色,信奉的是“不打不成器”。据说小乃木希典冬天喊冷,直接一盆凉水从头浇到脚,透心凉。这种“斯巴达”式的教育,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:绝对服从,忍受一切痛苦,为了一个更高的目标,可以牺牲一切,包括自己。
他年轻时候运气不错,赶上了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,跟着时代潮流一路高升。没打过什么硬仗,但因为对天皇表现出十二分的忠诚,仕途顺风顺水。这人有个特点,特爱“自责”。二十多岁的时候,在西南战争中把天皇赐的军旗给丢了,这在当时是天大的事。他二话不说就要切腹,被周围人死活拦下来。这事儿传到明治天皇耳朵里,天皇没罚他,反而觉得,嘿,这小子是个忠臣啊,能处。
你看,从一开始,他的标签就是“忠”,而不是“能”。他的价值,在于他表现出来的姿态,而不是他实际的战绩。 这为他后来的“封神”之路埋下了伏笔。
展开剩余81%时间快进到甲午战争。他带着部队打清军,说实话,那时候的清军战斗力确实堪忧,他基本是一路平推。打下旅顺后,他干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——旅顺大屠杀。四天三夜,两万多条生命,就这么没了。战后他没受任何惩罚,反而成了英雄。这让他更加坚信,只要打着“为国”的旗号,任何手段都是可以被允许的。
1904年,日俄战争爆发。日本把国运都赌了上去,目标是啃下俄国在远东的要塞——旅顺。这个任务,落在了乃木希典的肩上。
当时的旅顺,可不是甲午战争时的旅顺了。俄国人花了几年时间,用钢筋水泥、铁丝网、地雷和马克沁机枪,把它打造成了一个立体防御的“钢铁堡垒”。俄国指挥官甚至放话,欧洲最强的陆军来,也得打上三年。
乃木希典是怎么打的呢?他的战术手册,可能就一页纸,上面写着四个大字:“猪突猛进”。翻译过来,就是“冲锋”。
他不搞什么复杂的战术穿插,也不重视火力准备,就认一个死理:武士道精神可以战胜一切。他给部队训话,讲的就是一个“玉碎”,就是大家一起去死,用尸体为后来人铺路。开战前,他给自己和两个儿子准备了三口棺材,摆在阵前,意思很明白:我们爷仨,这次就没打算活着回去。
于是,日俄战争中最惨烈、最愚蠢的一幕上演了。
战斗开始后,日军士兵头上绑着白布,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,一波一波地朝着俄军的机枪阵地和炮垒发起自杀式冲锋。那画面,就像是海浪拍向礁石,除了留下一片血沫,什么都改变不了。冲在前面的倒下了,后面的踩着尸体继续冲。有士兵想往后退,督战的机枪就响了。
短短五天的第一次总攻,日军就扔下了一万五千具尸体,连俄军的防线边儿都没摸到。
乃木希典不信邪。他觉得是士兵的精神还不够。于是,他组织了第二次总攻,主攻目标是俯瞰整个旅顺港的203高地。结果还是一样,尸积如山,寸土未得。山头都被炮火削低了三米,可就是拿不下来。
这时候,他的大儿子乃木胜典,在冲锋中断了腿,躺在医院里哀嚎了一夜才死。消息传来,乃木希典只是淡淡地说了句“干得好”,然后写了首悼亡诗,扭头就让自己的小儿子乃木保典准备好,去步哥哥的后尘。
这种冷酷,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理解范围。他不是在指挥战争,他是在进行一场献祭。 他把士兵的生命,连同自己儿子的命,都当成了祭品,献给他心中的天皇和那个虚无缥缈的“武士道”。
打了几个月,伤亡六万,旅顺依然纹丝不动。日本的国库快打空了,从波罗的海赶来的俄国增援舰队也越来越近。再这么耗下去,日本就要亡国了。
大本营终于坐不住了。总司令大山岩不好直接撤掉乃木希典这个“天皇红人”,就派了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去“指导”工作。
儿玉源太郎一到前线,看到乃木希典头上绑着白布,准备亲自带队冲锋,气不打一处来,据说直接给了他一巴掌,让他交出指挥权。儿玉的战术就实际多了,他没有再搞那种无谓的自杀式冲锋,而是集中了所有能找到的重炮,包括从军舰上拆下来的280毫米攻城巨炮,对着203高地的一个点,没日没夜地轰。
儿玉比乃木更狠。他下令,炮兵在步兵冲锋时也不许停。他的原话大概是:“就算炸到自己人也别停,我们的目标是山头,不是人。” 在这种无差别、近乎疯狂的饱和式攻击下,俄军的防御终于出现了松动。日军抓住机会,靠着一波又一波的人浪,最终在付出了上万人的伤亡后,爬上了尸骸遍野的203高地。
拿下203高地后,日军在山顶架起重炮,居高临下,把港口里的俄国舰队一艘一艘地送进了海底。旅顺要塞的陷落,成了时间问题。1905年1月,俄军投降。
仗打赢了,可这功劳算谁的呢?儿玉源太郎很低调,把胜利的荣耀都给了乃木希典。而日本国内,也需要一个英雄来向国民交代那惨重的伤亡。于是,乃木希典这个几乎葬送了整场战争的指挥官,一夜之间,被塑造成了百折不挠、最终取胜的“军神”。
这才是最讽刺的地方。他的“神”,不是因为他打得好,是因为他死的人够多,够“悲壮”。 他的愚蠢和固执,被美化成了坚韧和忠诚。他儿子的死,也成了“为国尽忠”的典范。
明治天皇亲自给他授勋,说他“忠义无双”。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丈夫和儿子的日本女人,跑到他家门口扔石头骂他,但他依然是整个国家的英雄。
1912年,明治天皇去世。在天皇下葬的当天,乃木希典和他的妻子静子一同自杀,为天皇“殉节”。这一死,更是把他推上了神坛。他所有的过错、屠杀的罪行、指挥上的无能,都被这一场“殉死”洗得干干净净。他成了武士道精神最完美的化身。
乃木希典的悲剧,和他所造就的悲剧,根源在于一种病态的、脱离实际的“精神至上”论。 他不是一个将才,他更像一个偏执的“教主”。他给日本军队留下了一笔有毒的“精神遗产”:当战术和实力无法取胜时,就用士兵的命去填。这种思想,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被他的徒子徒孙们发挥到了极致,最终把整个国家带入了毁灭的深渊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发布于:江苏省瑞和网配资-杠杆买股票-炒股配资平台-五倍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