宛城之战时,曹操嫡长子曹昂战死,丁夫人与他和离。卞夫人趁机上位,曹丕、曹彰、曹植都成为曹操的嫡子,都有希望成为继承人。
于是,在曹操晚年,围绕着魏王世子之位的争夺异常激烈,朝臣各自选边站。
最终,曹操还是选定了曹丕,为魏王世子,而曹植彻底出局。等曹丕上位后,曹植彻底被边缘化,被曹丕、曹叡两代皇帝持续打压,郁郁而终。
曹植也曾以文才盖世获曹操青睐,是最初的接班人热门人选之一,到后来被彻底排除出局,沦为边缘人,并不是曹丕有多强,而是他自身的两块短板太短。
这两大短板,是造成他最终无缘接班人的主要原因。
01 世家大族支持量少质低,缺乏政治根基
继承人之争,其实也是士族利益的站队与博弈。
曹植的支持者,不仅数量少,实力更是远远不如。
曹植的核心支持者主要是来自弘农杨氏的杨修,以及沛国丁氏的丁仪、丁廙兄弟。
杨修是太尉杨彪之子,而弘农杨氏是东汉末年少有的四世三公的顶级士族。
按理说,有弘农杨氏的支持,曹植的实力不应该那么弱。
但是,杨修是典型的才华有余而能力不足的富二代。
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文学、思想上,而非军政时务。
而且,杨修善于揣摩曹操的意思,提前为他曹植喂题。曹操每次提问,曹植回答速度都比曹丕快。
据《典略》记载:修与临淄侯植善,数称其才。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,但操有问,植即依条答之。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,植对答如流。操心中甚疑。后曹丕暗买植左右,偷答教来告操。操见了大怒曰:“匹夫安敢欺我耶!” 此时已有杀修之心。
杨彪与曹操有过节,弘农杨氏也未必将全部资源投放在曹植一个人身上。
在他们年代,家族分散投资是主流。比较典型的就是琅琊诸葛家族,诸葛瑾在东吴,诸葛亮在蜀汉,诸葛诞在曹魏。
杨修身上还有一个死结,他是袁术的外孙。后来,曹操以“前后漏泄言教,交关诸侯”为由杀了杨修,断绝了曹植背后最强的士族代表。《三国志》是这样记载的:“太祖既虑终始之变,以杨修颇有才策,而又袁氏之甥也,于是以罪诛修。”
丁仪兄弟与曹氏有姻亲关系。丁仪本想娶曹操侄女清河公主,但因为他一只眼睛失明,被曹丕阻止,因此怀恨在心,投靠了曹植。
丁氏家族并非谯沛集团核心,实际官职也不高,无兵权、无地方治理经验,无法为曹植提供军事支持,也无法帮曹植建立士族联盟,作用有限。
相比之下,次子曹丕的团队要豪华得多。
在曹丕背后,有以陈群为首的颍川陈氏,以司马懿为代表的河内司马氏,以夏侯惇、曹仁为代表的诸夏侯曹,以贾逵为首的河东贾氏,是一个强大的士族联盟。
陈群为曹丕设计了九品中正制,直接绑定了士族利益。
陈群、夏侯惇、司马懿,此三者都是当世人杰,全部都在曹丕麾下,为其效力。
而这,恰恰也是曹操犹豫不决的根本原因。
因为他怕曹丕稳不住场面,被士族集团架空。
但当曹操征询贾诩意见时,贾逵说:思袁本初、刘景升父,暗示曹操不该废长立幼。
既然世家大族都属意曹丕,曹操也不能硬将曹植扶上去。
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持,一样坐不稳。
所以,曹操最终还是被迫选择了曹丕。
02 自身素养文强武弱,缺乏继承人必备的政治与军事能力
曹操生逢乱世,戎马一生,是一个政治与军事强人。
他需要的,也必须既能稳定政权,又能统军征战的继承人。
三个嫡子,曹丕善于内政,曹彰善于作战,曹植善于文学,综合能力都比较差。
相比来说,曹丕的短板最少,曹植短板最多。
在裴松之注《三国志》中,引用了《魏武故事》中的一个例子。
有一次,曹植从司马门驱车外出,引发了曹操的震怒。
在汉代,司马门是皇宫的正门,只有皇帝才能坐车行驶,其他人必须步行。但曹植无视皇家规矩,“私出司马门,行驰道中”,无人臣之礼,缺乏继承人应有的素质。
曹操说:“始者谓子建,儿中最可定大事。自临淄侯植私出,开司马门至金门,令吾异目视此儿矣。”
《魏略》中也记载了一个故事。
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攻樊城,曹仁告急,曹操想让曹植领兵去救援曹仁。
这是曹植获得军事历练,与军头结缘的良好机会。但是,曹植却喝醉了酒,不能受命,这也彻底暴露了他无责任心且无应急能力的缺陷。
曹操先后派遣于禁和徐晃去就樊城,曹植只不过是挂个名而已。这么好的机会刷资历,竟然把持不住,只能说,曹植确实“任性而行,不自雕励,饮酒不节”。
这种人,即便当上了皇帝,也是一个昏君。
曹丕善于表演。曹操每次出征,曹丕都“流涕而拜送”,博取曹操的好感。曹植喜欢写诗称述功德,但曹操认为华而不实。
曹植失宠时候,“常自愤怨,抱利器而无所施”,缺乏隐忍与稳重,不符合守成之君的要求。
03 曹操的情非得已
曹丕与曹植之争,消耗了晚年曹操的太多精力。
曹操从欣赏曹植之才,到彻底放弃曹植,选择曹丕,这是追求稳定的需要。
曹植确实很有才,言出为论,下笔成章,但这是文才,是很小众很自我的一面,不是栋梁之材,更不是治国之才。
在天下没有一统,政权仍在汉室的局面下,曹操必须选择能稳定政权、平衡士族、抵御外敌的继承人。
选择曹丕,意味着世家大族的利益得到保障,可以避免士族叛乱。
曹操深知,他在世时,可以压得住士族。他不在世了,得不到士族的支持,就难以完成政权从汉室到曹魏的转移。
选择曹丕,既是无奈,也是保险。
建安二十四年,也就是关羽北伐的巅峰期,曹操处死了杨修。
杨修的死,释放了一个信号:曹操彻底放弃了曹植。
曹植无缘接班人,并非命运不公,而是他自身短板太短,既没有士族支持,也缺乏雄才大略。他是杰出的文学家,却不是合格的政治家。面对曹操的现实考量,他的出局是必然的。
而这,恰恰是曹操向士族的妥协,也为曹魏政权覆灭埋下了隐患。
#中国古代史#
瑞和网配资-杠杆买股票-炒股配资平台-五倍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